地产,正在酝酿下一轮爆发

地产不是房子,地产的背后是土地财政,联系着体制内的工资,联系着防疫的支出,联系着稳增长保就业,联系着千家万户。

今天,小企业主和普通百姓,最直接、最优质的抵押物就是住宅,如果说人无信则不立,那大部分人的信其实就是地产。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成为了大部分地方的主要财源,我们之前提过的中国GDP的跨越式大发展,土地财政释放的能量功不可没。

我国的体制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土地财政的本质也是债务的一种,由于产权国有,其实是以未来70年使用权做抵押,于当下折现换取生产资料,进行国家集中调配与发展。

而国家发展的生产资料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一个上下流通的通路,历史证明现代国家直接加税是不可取的,而土地财政,让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地产商为中转、银行担保、居民承接,实现了这条通路。

土地财政给中国创造了这么多年的辉煌,所构成的这条逻辑,是没有办法短时间退场的。

不是土地财政非他不可,而是一旦急速退场,形成的真空到底由什么新的体系来弥补?

我们没法像美国一样通过美元变相向全球征税,我们的税基只有这么大,在中美关系不断走向对立的今天,我们甚至还需要不断对外部进行补贴,钱从哪里来?

更换一种尚不成熟的财富汇聚方式,造成的巨大不确定性是当下无法承受的。

这轮地产的下行周期已经一年,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面积成交下降了49%,土地出让金下降了45%,从年初开始,就有大量的人呼唤再现08年的四万亿。

本次会议明确了“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算是明确了当年大水漫灌的情况不会再现。

浅层次来说,当前M1和M2的巨大剪刀差,证明市场不是缺货币,而是货币流通弱,企业不贷款、居民不消费。

不过从深层次来看,我一直说中美之间的合作对抗将是接下来的国际主题,我们未来大量国际和宏观政策都将基于此。

2008年是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四万亿在提升我们产能的同时,美国也实实在在蹭到了我们的流量,但那个时期我们即使被占便宜、也得上,因为大账是划算的,这在上一篇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

但当下的形势很不一样,美国的通胀指数不断刷新高度,目前大资金面押注最迟明年初、美国会实质性进入经济衰退,所以为什么美国全世界拱火,以期望全世界的资金避险,回流美国。

日元的汇率已经创下了24年以来的新低,而本轮我们的汇率依然坚挺,如果我们再来一次大水漫灌,短期内带来的通胀压力和汇率压力巨大,所挤出的流量会被美国大量获取。

说句不太正确的话,一定程度的消费不济、企业活力不足,反而对冲了部分通胀,形成了一个短暂的静止态。

以中国的经济韧性、和隐忍的民族性,我们有充足的空间挺过这关键的2022年,而国家层面也在加速推行人民币全球化,为下一个阶段的产能输出做好外汇基础。

目前的状态持续不了很久,地方政府上半年增长的专项债规模也说明了问题。

如果说土地财政偏实体收入,地方债就是偏金融化的收入,留给土地财政的修复时间不多了。

考虑到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预计明年二季度中国应该会开启下一轮周期,通过一定程度放水实现对这两年债务的洗债,并激活产能对全球进行输出,地产也将再一次承担尾部的蓄水池的职能。

不动产产权,依然是中国被保护的最完善的个人权利,甚至没有之一。

疫情所带来的一系列开销最终还是会全民埋单,在洗债的不可避免下,不动产仍是重要的财富保全方式。

普涨的时代结束了,一线、强二线的优质不动产,仍将值得作为长期资产持有,未来都市圈和广大的三四线城市,谨慎。

人口拐点不意味着当下就失去了购买力,但这是一种预期,中国大概率会重复我们东亚邻居日本的老路,未来部分三四线的财政收入锐减,仅留下老年人口,大量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设施也难以维系,你又能指望谁去接下一棒?

但当下,还是坚定的看多国运,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走出独立经济行情的情况下。

如果说疫情、逆全球化斗争是头熊,我们不必跑得过熊,我们只要跑得过日本、欧洲、以至美国,也就是赢家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