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居到优居 回天这样“城”长

9月30日,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回天这十年·回天“城”长》论坛在京举办,回天地区的规划者、初代建设者、新晋建设者、房地产领域大V及协会专家等,回顾地区历史和现状。从北京市首批经济适用房,到宜居品质之城,从“有居”到“优居”,回天地区的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在大幅提升。

自2018年起,北京连续发布三年及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的近200个项目,基本实现回天有路、回天有教、回天有医、回天有乐。现在的回龙观、天通苑区域品质与1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也对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坛上,新晋开发项目紫金书院提出了“绿地养护补充基金”概念,更是引起了两代开发者以及城市建设、规划专家们的共鸣。

10年前,因为居住密、交通堵、学校少、看病难、购物难、环境差,在京城北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85万多居民曾被这样的大城市病所困扰,如何唤醒“睡城”曾是这里的头等大事。从2018年开始,北京启动“回天行动计划”,170余个重大项目接续落地,如今,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全国乃至亚洲超大型社区治理的范本。

回天规划编制专家张帆表示,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回龙观、天通苑是最早的一批,当时,政府为居民提供了多层次多选择的供应,并且平抑了房价,为稳定楼市起到了积极作用。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谢东晓当时还在北京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他坦言,那一年回龙观、天通苑分别开工过百万平方米,当年竣工过百万平方米,这在北京城建史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

20年后,回天地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超大成熟社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业太少、配套不齐、出门堵车……为此,2018年,北京市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通过3年的行动、项目总投入近200亿元资金,让回天地区成为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不仅如此,紧接着2021年7月,北京市又对外发布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的102个项目。2022年,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印发的《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回天地区主要聚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等6个方面,涉及23项具体任务,总投资约342亿元。全年将新增学位4100余个、停车位5000余个、公园绿地近700亩,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二期、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等项目主体完工,推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街一镇全覆盖。同时统筹区域联动发展,引导人才北向回流,就近就业,建成投用小米智慧产业基地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小米二期等5个项目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执行完了,又推出了五年行动计划,在这种政府持续的努力之下,回天的未来一定是特别美好的。”张帆说。

作为回龙观第一个商品房项目龙泽苑开发公司董事长的黄建堃特别有感触,他说龙泽苑不仅承担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项目,还承担了住建部中美住房合作示范项目这一任务。包括著名规划大师白德茂、园林大师檀馨以及贝聿铭之子贝定中为小区亲自设计,在20多年前,当时小区已经提出“人车分流”“早餐阳台”“四节环保”等创新先进理念。

对此,紫金书院项目执行董事叶俊明作为回天地区新一代建设者,他对这个地区也有特殊的感情和特别的规划。“我们团队都是回龙观的第一代新住民,实现了我们从无居到有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多开心,别人可能体会不到。”虽然几年后叶俊明搬离了回天地区,但现在他又重新回来并参与建设回天。

叶俊明发现,在回天生活的人,一边在高节奏地工作,一边要处理家里的一大堆问题,于是他们团队设想,如果这些“后顾之忧”能通过社区一体化解决,解决了生活中的痛点,才更能增加业主的幸福感。因此,他们在规划项目之初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植入社区型的教育成长中心”,把产业带、教育功能带、生活带都打造进去,在项目规划时,就把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放在首位。

具体看,不仅外在打造小区的书院气质和文化,内部装修采用高级精装风格,还引进了金茂府的13项科技,并设计了可变的专利户型——一键可变户型,实现了一生之宅的理想,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围绕痛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如打造了一个国学学堂,为孩子们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还提供业主食堂,提前预订早餐,当天送餐上门,解决了大家没时间做饭的问题;利用下沉广场把地下室做成共享自习室、共享图书馆等空间。”叶俊明说,作为第一代回天居民,对这些居住痛点深有感触,所以这些规划设计其实都是在解决痛点。

不过,所有这些品质都满足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那就是如何能让社区持续地“好下去”,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集团总裁黄玉峰提出一个‘绿地养护补充基金’的概念,就从脚下的那块草地这件看似小事其实不小的事做起”,叶俊明说。紫金书院提出的“绿地养护补充基金”是单独为后期入住社区建立的针对园林更高品质呈现进行的补充资金池投入,以此保持绿地养护效果,实现社区增值。“入住后的小区想要持续地好下去,其实说白了就是脚下那块草地能不能一直绿下去,而且绿得更好。这不仅关系到入住后业主的居住感受,更关系到未来房价的增值。”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当下入住社区的品质层级及二手转售价格的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在绿地和物业两个层面,前者是硬优势,后者是软优势。但业主缴纳的物业费中针对绿地维护所谓的专款部分,仅可完成对于基础园林的修复和养护。对于更高标准的绿化呈现以及依据需要或生活习惯改变而增设的园林小品等情况,则不包含在一般的物业费内。紫金书院提出成立“绿地养护补充基金”、用资金池来更好实现社区增值也正是基于对这些难题的解决。

目前,紫金书院发起的全国首个“绿地养护补充基金”,以中关村科学城公司账户对公将200万放入新领域银行开户账户,每月将由银行出具款项状态。同时,交付前,成立业主群,筛选出愿意为社区共建做贡献的创始人业主,进行监管协助公示;交付后,社区成立物管会或业委会,将内部款进行使用监管。此外,未来还可以成立教育基金、公共活动基金等,设置不同专项基金,让社区共建真正落地兑现。

对此,京房字创始人马力认为:“我们过去老是说,开发跟后期管理物业管理是有一个脱节,甚至造成了一些遗留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按照这种“绿地养护补充基金”的模式来操作,那么公共环境设施的维修就有了资金和底气,这也能促成业主们的房产保值增值,并吸引更多的人在回天地区长久地住下去。回天规划编制负责人张帆则对此提出了更进一步建议,她认为设立绿化基金为入住后的绿化持久好下去设置保障是好事,但未来如何让这个资金持续下去、如何做到合理使用和专款专用等问题也是基金设立时应该考虑到的。

作为业界前辈的黄建堃表示出对这一新理念的赞许和期望,他说:“这可能是个很好的创始。因为无法结算,绿化养护的费用很难在大修基金和物业费里解决,而这笔基金恰好能够解决小修小补。我觉得紫金书院这个想法有示范作用,能给老百姓的财产、给小区设施保值增值。我希望紫金书院能把这件事做好,然后向更多定位高端的社区进行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