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是怎么形成的?(下)

因为上文《分化是怎么形成的?(上)》略有提及,其实这段本不该拿出来,但是日常咨询中,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多,还是简单说几句。

很大,但是给人的感觉并不震撼。

那如果是7万9和17万6呢?

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但凡是个正常人都觉得,7万9没希望了。

其实这不就是个简单的领涨、补涨的时间差问题么?

我演绎一遍,你就懂了。

当然了,以上仅是说明问题,做的理想模型。实际情况往往是8.4的,直接冲65%;4.8的,只涨45%。然后回调,8.4的,回调25%;4.8的,回调5%。你不去研究永远看不到这样的回调真相。

有人说,这一轮也会这样么?(关键)

为什么不能呢?哪里出了本质问题了么?还是那句话,非要2022年1月1日0点开始变化了么?

一套29年房龄的房子,在它24年房龄的时候,它就不算老房子吗?(况且那时候房价更便宜,按这个逻辑,那时候豪宅卖的更好、涨的更快才对)

既然说到这,这里面我还要加一段老破小的问题。

人都是在进步的,不断纠偏、不断跨越。我写过很多篇文章论述老破小的逻辑,但是我忽略了细节——老、破、小,中的“破”,老破小并不是一个专有词汇,是三个因素叠加组成的名字,我以前文章里写的,应该是“老、小”不“破”。

举个例子,按理说西城区管理非常规范了吧,但是无论如何,一些七八十年代的小区,真的踏不进去脚,就包括月坛这种学区好的地方,很多老破小是真的破,破败不堪不可挽救的那种破。而相比之下,像小关北里这种小区,它户型也都是传统小户型,房龄也很老,但是真的不破。你硬要说物业维护,只能算一个方面。

我们平时找的这种“老小房”,至少底子是好的。

最简单的,你去看楼梯楼道,破还是仅仅是老,一眼就懂了。物业可以维护表面,建筑质量差,只能拆了重建。

你看一个人对房子的认知有没有水平,就看他是不是只能就房论房,如果只讨论房子本身,说明他的思维方式相对比较局限,会影响你对买房这件事的判断。

我举个最真实的例子:

天通苑,当时开盘价格,都是按照一类经适房的标准价,2650元/㎡卖的(回龙观、东坝、垡头同龄的经适房也是),按照直观的想法,到今天,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在环境、物业、配套、通勤肯定是没有区别,对吧?

但真实的情况是,天通苑小两居(75±10㎡左右),单价接近6万(5.8-6.2);大两居小三居95-130,单价超过4万;大面积三居(141-170左右),单价不到3万5。

如果按照居住舒适度看的话,那肯定面积越大住的越得劲,选择的人肯定越多,自然价格也越贵,对不对?

小两居和大两居的差距比例,其实是符合新房二手转换后的比例的,北京一般是1:0.8,小两居5.8万,大两居卖到4万5左右。但是,大三居和小两居的差价,接近翻倍了,这就很不合理,原因以前讲过,就是五环外的贷款额+面积的双重限制(374万/468㎡)。

举这个例子,说明的是导致分化的另一个原因——贷款,而且会导致同小区分化。

那结合咱们前面讲的,你说这种分化是不是动态的呢?

我个人觉得,也是相对,总会有“变化”(即:还给你)的那一天,至于届时会恢复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好。

不同人嘴里的分化,目的不一样,想获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房产主播,他说分化,是希望你买珠海的一套房,因为可以有15万的回扣。他面对的,是四五线的下沉观众,这些老铁们一听珠海,高大上不?首付十来万,也就两件貂儿的钱。

*某博大V说分化,是希望你买市区豪宅新房或者远郊新房,因为前者可以和开发商拉近距离,后者可以有每套不菲的佣金。

*买房社群群主说分化,是因为他在最热门的几个小区门口,合作了一家小中介,橡树湾、首城国际可能两个小区,就能承接全年业务,越涨越买,人性使然,也能吃个五饱六饱。

我们用两篇文章4000多字讲分化,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劝告各位,别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

买房是个很苦很累的活,特别是二手房,人类无差别劳动+无数个日夜抓耳挠腮掉头发,踩盘、总结、复盘、推翻再复盘,即便这样,对于新手来说,能做到60分,不出大错,就阿弥陀佛了。

友情链接